清明節特輯.jpg

 

清明連假開始,家家戶戶都有掃墓、外出踏青嗎?本周小編將為大家介紹清明節的由來~

 

清明,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,清明節與新春、端午節、中秋節,是華人傳統中會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個節日,故稱華人四大節日,

每年4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°時開始,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4日、45日、46三天中的一天,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,故清明節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。

 

中國民間故事中,春秋時期,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驪姬之亂而流亡國外,一日乏食,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,重耳非常饑饉,隨臣介之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,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了以後恢復精神,才發現是介之推自割腿肉的。十九年後,重耳成為國君(晉文公),重賞了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,獨忘了介之推,介之推打好行裝,悄悄到綿山隱居,很多人為介之推鳴不平,晉文公羞愧莫及,親自帶人去找介之推,但介之推已去了綿山,有人獻計,從三面火燒綿山,逼出介之推,但大火燒遍綿山,卻未見介之推的身影,火滅了之後,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之推,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燒死了。晉文公慟哭,相傳發現一封血書,上寫:「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。柳下作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作諫臣。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」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,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,不許民眾開火煮飯,只能喫冷食、涼拌食品。第二年(前635年)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,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,便賜老柳樹為「清明柳」,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。

 

傳統寒食節上巳節(3月初3,又稱小清明)清明節相距甚近,為了方便,往往連休三天,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,寒食節主要節俗掃墓、踏青、禁火、不許生火煮食,只能吃已備好的熟食、冷食,故有此名,掃墓的起源,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「墓祭」之禮,後來民間亦相倣傚,由於日期接近,宋代之後,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。掃墓,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;而親水、戴柳圈等,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,清明節吸納了此二節慶的儀式,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大節日。

 

※部分資料摘自網路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1957福利諮詢專線 的頭像
    1957福利諮詢專線

    1957福利諮詢專線

    1957福利諮詢專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